虎皮鹦鹉

虎皮鹦鹉

基本资料

  • 中文名: 虎皮鹦鹉
  • 别名: 背黄青鹦鹉;脊黄青鹦鹉或脊黄青鹦哥
  • 体型: 小型
  • 英文名 Melopsittacus undulatus
  • 原产地 原产大洋洲,广泛分布于澳大利亚内陆地区
  • 种类 鹦鹉类
  • 毛色 白色,黄色,绿色,红色,其它颜色
品种介绍

中文名:虎皮鹦鹉
英文名:Melopsittacus undulatus 
别名:背黄青鹦鹉、脊黄青鹦鹉或脊黄青鹦哥
生源地:原产大洋洲,广泛分布于澳大利亚内陆地区
体型:小型
饲养:好养


形态特征及鉴别

虎皮鹦鹉是一种体形较小的鹦鹉,连同尾羽体长在18厘米左右,人工饲养种的体形略大于野生种。原生种主要为黄绿色型。虎皮鹦鹉的头部及背为黄绿色遍布细的黑色横纹,如同虎身上的条纹,也因此而得名。它的腰、胸及腹部为绿色。尾羽几乎与身体等长,中央尾羽两只为最长呈深绿色,其他尾羽呈绿色对称排列。嘴下至颈部羽毛黄色不具横纹,面颊部各有一块蓝紫色椭圆斑。颈部有一圈黑色近圆形斑,如同项链。雌雄同色,仅在蜡膜的颜色有差异。雄鸟蜡膜为蓝白色或蓝色(发情期)或深蓝色(老龄鸟),雌鸟蜡膜为肉色或淡肉色(发情期)或姜黄色(老龄鸟),但光看蜡膜颜色不太准确。喙为黄色,具钩,起到爪的作用,帮助攀爬。眼睛为圆形,虹膜黑色。跗跖很短,被羽毛遮住。足为对趾足,利于抓握。原始种鸟体为黄绿色;头部后方、颈部两侧、背部上方和翅膀覆羽为浅棕色,每片羽毛均带有黄色和黑色;喉咙和面部为黄色;脸颊下方带有不同程度的蓝紫色,喉咙部分有3个黑色点状;胸部羽毛带有细窄的黑边。主要飞行羽覆羽为浅蓝色;飞行羽为灰绿色并带有浅色的条纹;内侧灰色并且带有白色的斑纹;尾巴上方中央的羽毛为蓝绿色,尖端黑色,内侧黑色。鸟喙橄榄黄色,蜡膜蓝色;虹膜白色。母鸟的蜡膜为灰棕色或肉色,仅带有一点点浅蓝色,到了繁殖季则会变为深棕色。幼鸟体色较深,公母幼鸟的蜡膜都为粉红色,需要3到4个月才能长成像成鸟那般羽色。
虎皮鹦鹉平均寿命是7年。体长16~18厘米,体重35克。前额、脸部黄色。颊部有紫蓝色斑点。上体密布黄色和黑色相间的细条纹。腰部、下体绿色。喉部有黑色的小斑点。尾羽绿蓝色。虹膜白色。嘴灰色。脚灰蓝色。未成年雄鸟鼻膜为桃红色(根据品种的不一样而鼻膜不一样),雌鸟为白色带一点点蓝色(根据品种的不同鼻膜而不一样)。
成年鸟头顶较圆平,嘴壳较强大,上嘴壳基部为蜡膜覆盖,上嘴壳弯曲如钩状;体羽色彩艳丽多变,常见色有黄、绿、蓝、白、蓝绿、浅黄等色,因头、颈及背部的羽色中多具有黑色或暗褐色横纹,而得名虎皮鹦鹉。足趾为对趾型,第二三趾向前,第一四趾向后,适宜在枝头攀缘。更适宜握物和取食。尾型尖长,中央尾羽延长如箭。成鸟雌雄区别在于蜡膜的色彩,雄性蜡膜呈蓝色,雌鸟蜡膜为褐色。成鸟蜡膜及嘴壳基部较为枯燥,无光泽。足趾浅肉色。


生活习性

环境
野生的虎皮鹦鹉栖息于林缘、草地等处结群活动,并以植物 种子等为食。喜集群,常结成20只数百只不等的一群外出觅食,有时甚至聚集2万或更多数量成群活动。广阔分布在澳洲的内陆地区,但东部、西南部、北省的沿海地区及约克角半岛、塔斯马尼亚岛的数量稀少。虎皮鹦鹉在原生地可在多生态环境生存,如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等,主要栖息于开阔的草原地区、干燥的马利植被区、穆拉加灌木丛和开阔的茂密林区、充满桉树和金合欢属植物的平原地区、农耕区;平时大多不会离开河岸或是水源太远。虎皮鹦鹉有类似于迁徙的行为,在澳大利亚,每年冬天(6月~9月)占据北方,到夏天(9月~1月)又聚集到南方。野生虎皮鹦鹉一般以各种植物的种子、浆果及植物的嫩芽、嫩叶为食,到秋季飞到田间啄食谷物。
习性
它们是群聚性的鸟种,平时大多聚集20只甚至数百只,曾经有聚集过25000只的记录;如果受到惊扰,则整群会飞起,在空中转圈且常忽然不定向的飞动,然后降落在安全距离附近的树上;它们是相当合群的鸟种,平时每只鸟在群体中都有自己的位置,并无阶级之分,偶尔会发生争吵;在破晓时分会先前往水源处饮水,然後才前往觅食,到了正午炎热的时候会寻找浓密树荫下休憩,到了下午比较凉爽时再继续觅食,到了黄昏整群就会开始回巢休息过夜;白天喜欢在地面觅食,由于身体的羽色和周围环境融为一体,因此相当难以被察觉;它们生性十分友善并不怕人,可以近距离接近观察;它们大多前往牛羊饮水的水槽、池塘、河流、地面上的水坑处活动,通常整群会一起快速的饮水,以避免被掠食者所捕食;它们平常觅食并没有固定的路线,而是以游牧的方式四处搜寻;在比较寒冷的季节偏好前往北澳和地区,炎热的季节则会前往南澳。


养护知识

虎皮鹦鹉人工饲养简单,管理粗放,耐粗饲料,体质强壮,不易生病,且容易繁殖。虎皮鹦鹉上嘴具钩,强壮有力,喜欢啃咬木质,所以不能用竹笼,必须要用铁笼饲养。作为休闲观赏鸟可用小型电镀的金属笼饲养,笼内设置有栖杠、吊环,供鹦鹉玩耍。
作为繁殖鸟应采用较大的方型金属笼,笼的大小为长50厘米、宽35厘米、高35厘米,笼底设有抽屉式的沙盘(托粪板),便于清理粪便。虎皮鹦鹉的巢箱为横窝(竖式的更好,可以模拟野外的生存环境),巢箱大小为长25厘米、宽14厘米、高14厘米的一个长方形小木箱,中间有隔板,分为内外两室,外室有一通向外面的圆洞,直径6厘米,外室与内室中隔板上开一个同样圆洞,直径4厘米,为鸟出入之门户。每天应更换清洁饮水,每周清理1次粪便,夏季注意不要在强光下直晒鹦鹉。 繁殖笼尽量使用镀锌笼.避免使用涂漆.喷塑笼.减少化学品的危害.侧边开有挂窝门。酷夏歇窝时将窝门关闭。c 剪羽散养时,应有固定的场地,让鸟儿可以分辨出哪里是散养区,否则会导致到处乱跑。应在天快要变暗时将所有不繁殖的母鸟和公鸟收回笼,否则他们会一直躲藏直到第二天早上才能发现,甚至无法发现。同时应注意鼠蛇作恶。 温度
冬季应注意保暖,室内温度应不低于16℃。夏季温度较高,一般在30℃以上时要加强通风。

饮食知识

饲料混合比例为:粟或黍7份,稗子2份,苏籽1份。这种混合的粒料,适于饲喂多种小型鹦鹉,喜欢吃白菜,油菜,另外加喂矿物质饲料,如墨鱼骨、贝壳等。人工饲养的虎皮鹦鹉、在光线比较黑暗的巢穴内产卵孵化、若巢中光线过强,则孵化效果不佳。一般供给的人工巢箱,由内外两个巢室组成,外巢室具有通向笼舍的巢口,内、外室间的隔板留有洞口相通。内巢室垫锯末或细砂,是雌鸟产卵孵化的地方,巢箱的参考尺寸为:长25CM,宽13CM,高13CM;巢口直径5~6厘米,巢口下缘距巢底6~7厘米。北京饲养虎皮鹦鹉,每年秋、冬、春三季繁殖,夏季因气候炎热,连续坐巢孵卵不但影响亲鸟健康,而且孵化及育雏率也明显下降,幼鸟体质不佳,故一般多于夏季停止繁殖,其控制的方法是每年7~9月,将饲养笼内的巢箱取出,进行巢箱的清洗消毒,10月以后再将巢箱挂入笼舍内。
虎皮不能吃的食物:
菠菜、梨子、洋葱、樱桃、蔷薇科植物种子(苹果果肉之类可以吃)、苦瓜、蘑菇、桃子、李子、葱、氯化钠(盐不可摄入过多)、昆虫外壳如虾皮蟹壳、酸模(野菠菜)、酢浆草、常青藤等都可以吃。
意大利饼、意大利粉都有洋葱、蘑菇之类的是不能吃的。

繁殖知识

虎皮鹦鹉全年可繁殖,在原生地多是在雨季过后,有充足食物供给时开始繁殖。喜集体营巢,常在树洞内筑巢。每巢产卵4-7枚,卵白色而有光泽。雌鸟孵蛋,孵化期18天,30天后幼鸟可离巢学飞,长到5-6个月可达到性成熟。
当饲养的鸟在繁殖的时候,室温应当保持至20℃以上,相对湿度是45~50℃,必须保持室内空气畅通。虎皮鹦鹉繁殖高峰期可达3~4年,以后繁殖率逐渐下降,为了对种鸟群进行提纯复壮,应不断更新种鸟。虎皮鹦鹉平均寿命7~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