蝴蝶鱼

蝴蝶鱼

基本资料

  • 中文名: 蝴蝶鱼
  • 别名: 热带鱼
  • 体型: null
  • 英文名 Butterfly fish、Angle fish
  • 原产地 太平洋、东非至日本等海域
  • 毛色 金色,黑色,其它颜色
品种介绍

中文名:蝴蝶鱼
英文名:Butterfly fish、Angle fish
别名:热带鱼 
分布地:太平洋、东非至日本等海域
物种数量:全世界约有18属190种
体长:14~30cm 


形态特征及鉴别

蝴蝶鱼体呈菱形或近于椭圆形,且十分侧扁。口小,端位,略可伸缩;颌齿细长,在上下颌形成刷毛状之狭长齿带。前鳃盖骨平滑,但幼鱼可能具有锯齿或被有突棘。体被中或小型之弱栉鳞或圆鳞。侧线完整,呈弧形,但不明显。幼鱼的头部,因长有骨质板,而被称之“蝶鱼仔鱼”。背鳍连续,硬棘部和软条部间有浅缺刻;腹鳍胸位,具腋鳞;尾鳍一般截形或圆形。背鳍硬棘:6~16枚;背鳍软条:15~30枚;臀鳍硬棘:3~5枚(一般3枚);臀鳍软条:14~23枚。尾鳍有15枚分支鳍条。

蝴蝶鱼体色会随成长而有所变化,而其中之共同点为:小鱼在背鳍或身体后方通常长有一伪装用的眼斑,随着成长而消失,其目的是用来蒙骗掠食者,使其误把尾部当做头部攻击,而争取逃走的机会;其次为大部份蝴蝶鱼具一条黑色纵带贯通眼睛,这也是欺敌的一种视觉效果。


生活习性

蝴蝶鱼大部分都生活在20公尺以内的浅水水域,是很典型的日行性鱼类,白天出来找东西吃、交配,晚上才躲在礁洞里面休息。觅食时,或群游,或成对,或独游。食性变异大,有的从礁岩表面啄食躲藏在缝隙里的小型无脊椎动物及藻类,有的在水层中捡食浮游动物,有的只吃活珊瑚的水螅虫等。行动迅速,稍受惊动即躲入珊瑚礁或岩石缝中。它们生活史中需要经过一段长时间的漂流期,所以,人工繁殖经常是不易成功的。


优点缺点

蓝斑蝴蝶鱼

分布于中国南海诸岛、台湾海域,及热带印度洋、太平洋。
成鱼为黄色,头部有一经眼部的黑色条带。尾柄根部有一蓝斑,体侧有20多条棕色纵纹之间有一蓝色斑块。

桔尾蝴蝶鱼

分布于中国南海西沙、东沙及南沙群岛海域、台湾海域、热带印度洋、红海。鱼体侧鳞片边缘有一棕红色线纹相连,臀部鳍条后部和尾部有月形桔红色大斑。
早在19世纪,欧洲学者在马达加斯加首次发现这种鱼,便起名为"马达加斯加蝴蝶鱼"。桔尾蝴蝶鱼是蝴蝶鱼中最小的一种,有较高的观赏价值。

主刺盖鱼

分布于中国南海诸岛、台湾海域及太平洋、印度洋、红海。
成鱼体侧而高,呈长圆形至圆形,有数十条深黄色的纵纹,尾柄为黄色。因此又称为"条纹刺盖鱼"。

黄尾蝶鱼

分布于台湾海域、西太平洋等珊瑚礁区域。
常把自己真正的眼睛藏在穿过头部的黑色条纹之中,而在尾柄处或背鳍后留有一个非常醒目的"伪眼",常使捕食者误认为是其头部而受到迷惑。

怪蝴蝶鱼

又名红海天皇蝶,香港称红海贵族,主要分布在西印度洋。
怪蝴蝶鱼呈方圆形,吻短,头部橘色,体呈白色至浅蓝色,体侧具数条“ㄑ”字型的白色细条纹,体右后上方具一白边的黑色宽斜带,从背鳍软条部,包括整个尾鳍至尾柄。背鳍、尾鳍、臀鳍具黑色、白色边。

暗带蝴蝶鱼

属于蝴蝶鱼中的一种,主要分布于台湾、日本等地。
后半部为月形黑斑,鱼鳍尾和鱼体为黄色。喜栖于礁石海域的小型蝶鱼,常作孤独的流浪式活动。

八带蝴蝶鱼

分布于印度洋和太平洋西部的南回归线、北回归线间海域。我国只产于南海。
体型近水滴型,体色由淡黄色到黄色都有,幼鱼体色最浅,随成长而黄色加深。因其身上有8条黑色细横带而得名,其中第一条横带起点处经眼前而到达喉部,最后一条则在背鳍及臀鳍末缘。鳞片细小、圆形。吻短。

单斑蝴蝶鱼

又称一点蝴蝶鱼,主要分布于印度至太平洋。
单斑蝴蝶鱼的体高而呈卵圆形;头部上方轮廓平直,鼻区处凹陷。吻突出,尖嘴状。前鼻孔具鼻瓣。前鳃盖缘具细锯齿;鳃盖膜与峡部相连。两颌外列齿较粗壮,内列齿较细小。体被中型鳞片;侧线向上陡升至背鳍第IX棘下方而下降至背鳍基底末缘下方。

黑背蝴蝶鱼

俗称太阳蝶、曙色蝶,要分布在印度至太平洋的热带海域。
黑背蝴蝶鱼鱼体色为银白色有黑斜纹,背鳍下方呈灰黑色,越靠近背鳍颜色越黑,好似曙光微露,头部是黄色一道黑色条纹穿过眼睛。黑背蝴蝶鱼体侧扁,吻突出。体色银白,背部黑色,体侧具黑色细斜纹;背鳍、臀鳍与腹鳍皆为鲜黄色;尾柄处具黑斑,似假眼作用。幼鱼体较呈圆形,成鱼则较椭圆,且在背鳍下有1~2个淡色圆斑出现。

黄色蝴蝶鱼

主要分布在红海及亚丁湾。
黄色蝴蝶鱼的体圆形,全身金黄色,鳃盖有一大紫斑,体侧有12条以上之红色垂直纹,尾鳍边缘为褐色。体长可达23公分。色彩鲜艳,体态端庄;全身金黄饰以浅褐色竖条纹,脸部有一抹漂亮的蓝色将眼睛隐藏起来。

镜斑蝴蝶鱼

主要分布在西太平洋及澳大利亚附近海域。
镜斑蝴蝶鱼鱼体黄色,在北鳍软条下方有个大圆黑斑。除了有一眼带从背鳍前方到腹部外,其余部位没有斑。

镰蝴蝶鱼

主要分布于东太平洋及洛杉矶至加利福尼亚等海域。
镰蝴蝶鱼成鱼体高而呈卵圆形,头部具一自背鳍始端至眼睛的黑眼带,窄于眼径且延伸至吻部,其中眼睛至吻部段黄色。背鳍黑色,具黄色内缘;臀鳍黄色,软条部具黑缘;腹鳍黄色具白缘;胸鳍基部黄色,后部白色透明;尾柄黄色,尾鳍白色透明。


养护知识

饲育蝴蝶鱼的水族箱应尽可能地宽敞,最低水容量也应达210公升,愈大愈好,水族箱背面应布有垂直的礁岩背景板和岩石,而前面应留有广大的空间。蝴蝶鱼会在开放的空间中游动,不过当它们感觉受到威胁时,会喜欢能够立刻撤退或躲避到后面的背景中。

饲育蝴蝶鱼的水质很重要,应努力使水保持洁净,并维护pH值及水温的稳定,即使是轻微的变动也应尽量避免。pH值宜为8.3,水温约在25°C左右,比重在1.022,水里应测不出氨及亚硝酸的存在,而硝酸盐的含量是非常低的,所以一个良好的过滤系统很重要,蛋白质分离器也是需要的。为了弥补蒸发所流失的水,应该定期补充水。

蝴蝶鱼可以和其他鱼种混养,但它们对同品种的其他鱼只态度有极大地不同。如果饲养同种蝴蝶鱼一只以上时,绝对不要只饲养两只,因为这很可能会使得一只变得非常具有支配性,而另一只则变得非常驯服。如果饲养4至6只,那非常有可能发展出社会阶层来,而没有一只敢逾矩。不同品种的蝴蝶鱼混养在一起时所产生的冲突会少得多,而对非蝴蝶鱼的鱼只总是很平和的。然而,不要将蝴蝶鱼和激进或贪食者混养在一起,也就是说,不要将蝴蝶鱼和板机豚科、大的神仙鱼及隆头科的鱼饲养在一起。较适宜的混养同伴是:弹涂鱼、倒吊鱼、虾虎鱼、鲔科的鱼、及紫色鱼等。

饲养蝴蝶鱼的另一个困难点是:它们比其他鱼种容易得病,特别容易得白点病及丝绒病,虽然它们对硫酸铜的治疗方式反映良好,但首要之务还是要保持水质的稳定:受到紧迫的蝴蝶鱼会感染白点病,几乎会使眼睛张不开。遇到这情况的处理方式是使用紫外线杀菌灯来帮助控制自由游动的细菌和原生动物。


饮食知识

有人认为蝴蝶鱼多是只吃珊瑚的,饲养起来极其困难,即使养活也不能在人工条件下生活很久,这一点有些偏颇,的确有一些蝴蝶鱼在野生条件下主要靠吃食珊瑚虫生活,但其大多数是肉食的,鱼肉、虾肉、贝肉、各种小型节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它们都吃,有一些品种甚至可以接受人工饲料。在自然界中,蝴蝶鱼扮演着珊瑚礁清洁工的角色,一般喜欢吃死去的珊瑚虫、海洋蠕虫、大鱼身上的寄生虫甚至是死鱼。


繁殖知识

受生活方式的制约,蝴蝶鱼一般体长较小。以现有蝴蝶鱼雌雄成对地共栖息于同一宿主体内的现象,配偶双双同居一寓,利于繁殖后代。

蝴蝶鱼产浮性卵,长圆形,有油球。蝴蝶鱼产卵于沿岸浅水水底,早期以育需经两个阶段,羽状幼体阶段,即浮游生活阶段;纤长幼体阶段,营底栖生活阶段。羽状幼体形态特殊,在背鳍前方有一丝状或羽状附属物是其主要特征,早期发育过程中的这一阶段,在鱼类中,蝴蝶鱼是唯一的例子。


相关疾病

白点病,烂尾病

常见问题

蝴蝶鱼广泛分布于世界各温带到热带的海域,但绝大多数生活于印度-西太平洋区,尤其是珊瑚礁海域。

太平洋地区:

其中有4属19种蝴蝶鱼分布于西太平洋;3属6种分布于东太平洋;1属2种分布于中东太平洋;1属1种分布于中西太平洋;2属2种分布于西北太平洋;2属2种分布于西南太平洋;3属3种分布于东南太平洋;4属13种分布于其他太平洋地区。

印度洋地区:

2属4种分布于东印度洋;4属21种分布于西印度洋;3属7种分布于其他印度洋地区。

大西洋地区:

3属6种分布于西大西洋;2属2种分布于东大西洋;1属1种分布于中西大西洋;2属2种分布于中东大西洋;2属2种分布于东南大西洋;1属1种分布于西南大西洋。

其他地区:

5属28种分布于印度-太平洋区;4属6种分布于印度-西太平洋区。